半卵形斑褶菇Anellaria semiovata,又称“致幻蘑菇”,因其子实体具有毒性、人类食用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而得名。分布于我国台湾、陕西、新疆等地,青藏高原尤为多见。

拉丁名:Anellaria semiovata (Sow.:Fr) Pers et Denn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中等。菌盖直径一般4cm,有时可达
半卵形斑褶菇
8cm,近圆锥形、钟形至半球形,顶部有的略带土黄色,光滑而粘,有时龟裂。菌肉污白色。菌褶初期灰白,後期呈现灰黑相间的花斑,直生,稍密,长短不一。菌柄圆柱形,长10-25cm,粗0.4-1.2cm,白色至污白色,顶部有纵条纹,菌环以下渐增粗,内部松软变空心。菌环膜质生柄之中、上部。
夏秋季在草地林中空地牛、马粪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於台湾、甘肃、陜西、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河北等地区,多见於高山牧场。此种在青藏高原的松潘地区草地多见,而在内蒙草原却未发现。此菌有毒,中毒後可引起幻觉反应。
迷幻蘑菇是一类含有裸盖菇素和脱磷酸裸盖菇素等迷幻物质的蕈类,它们在生物属分类上涵盖了田头菇属、锥盖伞属、灰斑褶菇属、盔孢伞属、老伞属、裸伞属、韧伞属、丝盖伞属、小菇属、斑褶菇属、光柄菇属及裸盖菇属,其中以裸盖菇属为大宗,迷幻蘑菇在全球各地都有分布。
致幻蘑菇成分与作用
俗称的迷幻蘑菇(magic mushrooms)里含有一种物质裸头卓碱,有助于缓解晚期癌症病人的焦虑和恐惧症状。
美国研究人员在《普通精神病学档案》发表报告说,12名癌症病人在连续六个月使用单剂量的裸头卓碱(Psilocybin)以后,跟使用安慰剂的对照组相比,他们的抑郁症状明显减轻,显得不那么焦虑了。
裸头卓碱是一种作用类似于麦角酸二乙酰胺(LSD)的致幻剂。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的研究已经发现,致幻剂可以作为缓解晚期癌症病人痛苦的安全方式。但是后来因为LSD之类的致幻剂被滥用,因此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严格法律予以管制。
在最新试验中,大部分病人的焦虑症状都有好转,他们的忧郁量表分数也有了明显改善。
致幻蘑菇历史
致幻型毒菌存在的时间可能比人类还要久远。2000多年前,墨西哥的一些部落就开始使用某些致幻型毒菌。中美洲玛雅人利用这类毒菌产生的迷幻效应,在宗教仪式上使用,声称与精神世界沟通。在玛雅时代神殿和古庙遗址发掘出了大量以迷幻菇为主题的石头,昭示迷幻菇在当时重要的文化地位。在撒哈拉岩洞里也发现了有人类特点的毒菌头像。西伯利亚萨满教僧人也使用该类毒菌通灵。中美洲阿芝台克人(1400—1521)和米斯特克人(13—15世纪)将迷幻菇和其他迷幻植物尊为神灵,在宗教等仪式上隆重摄食。这种活动直到西班牙征服美洲,强制推行天主教才被禁止。
早在史前时代人类就已懂得食用含有致幻性物质的蕈类。致幻剂学者乔治·萨莫里尼指出,阿杰尔高原的塔西利(北非卡普萨文化的史前遗址)的某些中石器时代石洞壁画可能记录了萨满教使用原始的迷幻蘑菇的情景,并推测应为裸盖菇种。中部美洲的原住民,自前哥伦布时代便已经使用裸盖菇属的致幻菇种于宗教、占卜和治疗,直至今日。另外,考古遗址也发现许多蕈类状的雕像,似乎印证著古代以致幻性蕈类为仪式使用的悠久历史。
而在三千多年前,生活在南美洲丛林里的印第安人就发现了这种蘑菇的神奇作用,并对它产生了崇拜的心理,称它为“神之肉”。每当举行宗教盛典时,便将这种蘑菇浸泡在酒里,给参与祭祀活动的人饮用,以共享遨游“天国”的乐趣。
致幻机理
迷幻蘑菇中含有一种被称为裸盖菇素(psilocybin)的物质,这种物质是一种血清素受体激动剂。在血清素缺席的场合,它能够刺激一些受体,使人产生做梦一样的感受。它能导致神经系统的紊乱和兴奋,人的言行失去控制。
限制
由于在一些西方国家,年轻人滥用迷幻菇或其活性成分,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危害,使这类产品的吸食和扩散遭到了限制。
致幻型毒菌种类
致幻型毒菌属于世界性分布,种类较多。其中裸盖菇属116种,裸伞属14种,花褶伞属13种,灰斑褶伞属(Copelandia)12种,垂幕菇属(Hypholoma)6种,光柄菇属(Pluteus)6种,丝盖伞属(Inocybe)6种,锥盖伞属4种,Panaeolina 4种,老伞属(Gerronema)2种,田头菇属(Agrocybe)、盔孢伞属(Galerina)和小菇属(Mycena)各1种。
致幻型毒菌分布
致幻型毒菌为腐生菌,在草地、粪便、河堤、居民生活区、花园、林地、苔藓地甚至火烧地等都有分布。
